起源与左宗棠有关。左宗棠初为举人之时,北上扬州,在校场街的一家小饭馆吃了一碗阳春面,味着难忘。后来他成为两江总督,到扬州阅兵,扬州的地方官询问其属下:“左大人爱吃什么?”属下说:“我们大人曾说过,扬州的左家面最好吃。”当时,扬州城里的面馆如林,但校场街已经找不到那家小饭馆,地方官不得己6A2-8A娱乐,找了一位名厨做了一碗阳春面来蒙事。左宗棠一吃,根本不是那个味,但他没有说出来。由此左家面便名天下。
与丁宝桢有关。丁宝桢曾任山东巡抚,加太子保衔,简称为宫保。他常让厨子用鲁菜的做法酱爆猪肉丁和酱爆鸡丁,再配以花生仁、干辣椒等炒制。丁宝桢任四川总督后,某次,在督署大宴宾客,当香辣细嫩的酱爆鸡丁上来后,客人无不叫好。当问及此菜的菜名时,厨子一时也叫不上来,只是说这是宫保大人在山东时喜爱吃的鸡丁,大家便称之为宫保鸡丁。
1901年,李鸿章与八国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庚子协定后,奉旨去欧美,在华人所开的饭馆宴请美国公使。岭南籍留美博士陈杰初在美首创的杂碎馆“醉月楼”,是居美华人第一间小菜馆,他把燕窝与鸡丝、火腿等烩在一起,结果,让李鸿章吃得连声叫好。当外国人问及陈老板李鸿章吃的是什么菜时,陈老板回答:“李鸿章杂碎。”此言一经报载,美国人都去华人餐馆品尝”李鸿章杂碎”。陈杰初利用李鸿章访美之机,大造舆论,使中国风味的菜馆在美国如雨后笋般地开办。纽约、波士顿、华盛顿、芝加哥、费城等地的华人餐馆纷纷卖起“李鸿章杂碎”,约有三千多华人靠卖“李鸿章杂碎”发了财。
上海的饭店,有不少是专门做中流社会以下打工者生意的,这一社会阶层中午都去这些档次较低的饭馆吃饭。这些餐馆集中在南京路与九江路之间,以大众品味的家常菜为主,但烹饪的水平却很到位。在山东路之西,有老正兴菜馆,便以做家常菜闻名。因此也有一些上流社会的人,吃腻了大饭店的菜肴,偶尔也去这种饭馆吃工作餐,换换胃口,图其经济实惠。山阴(今绍兴)人氏汤化龙,是壬辰科(1892)进士、翰林院庶吉士,后投身实业,1905年在上海成立浙江铁路总公司,任总经理。某次,他在老正兴宴请铁路工程师,使上流社会也开始注意老正兴菜馆,有人称之为“汤公馆”。从此,“汤公馆菜”开始闻名于世。